week3 資訊檢索

這個禮拜介紹的是資訊檢索,也就是IR (information retrieval)
現在很多人聽到IR都會想到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但是很奇怪的我不太會,可能是因為之前大學上過資訊檢索這堂課,所以IR叫習慣了。


一開始老師介紹了一部我以前很喜歡的科幻片「A.I.人工智慧」
在還沒撥放片子之前,老師問大家哪一個片段讓我們想到IR?
我當下就想到「find the blue fairy」那一段!而那一段剛好也是我很喜歡的片段之一,所以我記憶很深。


我想只要是圖資人士看到這一段都能會心一笑,除了分類、目錄還提到布林邏輯
未來的搜尋引擎真的有可能演進成像片中的萬能博士那樣嗎?
我想是有可能的,畢竟視覺化的目錄一直在研發,未來的檢索系統能全面影像化呈現也不是問題。但重點是在使用者查詢過程中,所找的資料是不是他「真正」需要的,這才是看到這個片段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


老師說:檢索是「自己」找到的,不是搜尋引擎本身可以做到的,因為系統並不了解你心裡想要找的東西
所以我們要找到對的資料,就必須學會下正確的關鍵字,這可能需要經過一些訓練或練習,來增進資訊素養與技能。



Seven Ages of IR/ M.Lesk,1996這篇文獻中提到資訊檢索的7段歲月,我覺得很有趣,而且分析的直接了當、簡明扼要,作者並語出驚人的說到IR將在2010年退休,到時是否真會如此?今年是2009年,讓我們拭目以待!


    1. childhood (1945-1955)
    2. The Schoolboy (1960s)
    3. Adulthood (1970s)
    4. Maturity (1980s)
    5. Mid-Life Crisis (1990s)
    6. Fulfillment (2000s)
    7. Retirement (2010)

接著老師提到圖書館員未來的路可以成為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這一番話我在以前大學上「知識管理」這堂課時的老師也有提到,大家討論到專業圖書館員可以轉化成類似顧問的角色,長期駐紮在一個project裡成為team member,變成「賺錢」的型態(有點像業務員)。
那時老師說台灣目前她只聽到好像MIC(資訊市場情報中心)有這種plan,不知道目前進展的如何。
我想,SEO是個能充分發揮LIS專業的一條路!


註:
Seven Ages of IR


(read more...)

我心中的LIS概念圖

接續著week2的心得,這篇專門解釋一下我畫的圖書資訊學概念圖
為了畫這張圖,還打開了不是很熟悉的photoshop來用...





我最簡單想到的圖書資訊學就是圖上看到的這三塊--
人、書、電腦
所以我將一些學科依照這三個領域分類:
1.研究與人相關、
2.研究與書相關、
3.研究與電腦科技相關。


而目前的圖書資訊基本上都已經自動化、數位化,
所以我將電腦放在最外面,人與書的研究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電腦的影響。


至於圖書資訊學這個標籤放在書上面,是因為圖書資訊學的根本是從「書」開始的。



(read more...)

week2 圖書資訊學之演進與意涵

這個禮拜介紹的是圖書資訊學的演進
小蝶老師開宗明義的就說了--要對自己有信心


只要被問到科系的問題
一定很多人接著會說:「那圖資是在幹什麼的?」(我覺得他們內心已經是認為就是圖書館員)
我每次都懶得解釋,所以如果碰到別人問我科系,我都直接回答我是學「資訊」的。
這當中有沒有一點羞恥心作祟呢?
聽完小蝶老師上課之後,我決定要拿出信心!有信心就不覺得丟臉。



圖書館的功能慢慢的在改變
從買書、建築的要求就可以看出,圖書館漸漸的以吸引使用者來圖書館為導向開始想圖書館的發展,越是漂亮的硬體(圖書館建築)越能夠吸引讀者上門
我認為這方面很有趣,圖書館建築這一部分目前可能還需要與建築系一起配合,好像還沒有專業背景的學者,什麼時候這一塊我們也可以自己來研究呢?


圖資學的疑慮有三點:
1.缺乏理論,經驗知識居多--沒有深根的理論學
2.板塊式的知識構成--不是階層式一樣有組織的
3.依工作業務發展出的知識--碰到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認為缺乏理論真的是有點糟糕的地方,我們這一門學問真的沒有一個「最基底」的理論,從各個學校在大一時教授圖書資訊學導論時用的課本不一就見分曉了,所以我們才會那麼容易搖擺不定。大概只有背圖書館五律的時候最一致了呵呵
不過我還是覺得我們的這門學問很了不起,經過幾百年來的演進,圖資學已經跟以前很不一樣了,與時並進的學問是不會消失的。期許未來這門學問能夠默默的帶給人類更多福祉!


還有一點,科系名稱真是個有趣的問題
改個名字就會吸引人,可見文字的魅力何其重大啊
圖資改為資圖沒有讓招生人數變多,但男女比例卻有差距,一問之下很多男生就是被放在前頭的「資訊」騙進來的,由此發現男女在閱讀文字時的理解度與完整度真的有些差異呢。


註:
5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Ranganathan, 1931

  • Books Are for Use

  • Every Reader His Book

  • Every Book its Reader

  • Save the Time for the Reader

  •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



  • (read more...)

    [閱讀知能與閱讀指導系列講座]閱讀與學習

    今天下午陪曉婷參加了師大圖書館舉辦的一連串閱讀相關講座
    這是第一場,總共有五場。
    來的人數不算少,還有許多別校師生一同共襄盛舉
    本來題目是"閱讀的樂趣",但後來改成"閱讀與學習"


    主講人是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的柯華葳教授
    整場聽下來,柯華葳老師所強調的論點是"閱讀是自學的能力"
    「如果有心想要學習,那我們自己去自修物理可不可能辦到呢?」
    這答案當然是"可以"的。


    但我想"心理層面的因素"才是影響你要不要去閱讀的一個重點
    就如同現場有些人回答:「覺得物理很難就放在旁邊不想看了」
    這不就是一個關鍵嗎?



    說的白話一點,每個人都可以靠閱讀來自學
    因為閱讀就是一個「安靜下來與作者交流」的過程
    但若是沒這個心,再怎麼逼也不會有效果
    結論就是:想讀書的人,他自然就會去讀。


    所以柯華葳老師也提出了「閱讀的能力培養源自於興趣和態度」
    我喜歡他在講義上引用的這句話
    一本書壓根不會理會到底是誰讀它,也絲毫不在乎有沒有人讀它。在閱讀的天地裡,所有的讀者,一律平等(《非普通讀者》,p.49)


    為了要增加與培養閱讀的興趣
    我認為說故事是一個最快讓人能感到有興趣閱讀的方法
    因為語言的魅力會讓單調的文字增加顏色
    有些人不喜歡讀書,是因為文字理解或是閱讀辭彙的問題
    或是讓他們先從有興趣的地方著手開始慢慢閱讀
    以上這些,柯華葳老師都有提到


    最後,老師提出幾個有趣的表格讓我們發現
    每天在閱讀過後馬上會寫心得的人分數竟然比每星期一兩次或每個月一兩次的還低!
    十分有趣是吧!所以心得不要每天寫!


    還有一點,06年PISA閱讀素養排名第一的竟然是南韓!嚇了我好一大跳,哈哈
    Korea, with 556 score points, was the highest-performing country in reading. Finland followed second with 547 points and the partner economy Hong Kong-China third with 536 points


    台灣人真的碰到閱讀測驗會先看題目再找答案耶!
    這就是深受教育體制下出來的習慣吧


    延伸閱讀:
    PISA 2006 results


    (read more...)

    殘酷天才-The Genius


    天才的背後...


    本書大意:
    伊森.穆勒正努力在殺人不見血的現代藝術領域,建立起他藝廊經紀人的名聲
    這時給他碰上了一個"一生只有一次"的大好機會!
    在紐約一處頹朽的廉價公寓裡,一位上了年紀名叫維克多.克拉克的房客失蹤了,留下一屋子可觀的畫作手稿,除了獨來獨往之外,沒有一個鄰居能提供關於克拉克的正確資料,而他的曠世鉅作就這麼深藏屋中
    坦白說,這些畫作當然不屬於伊森所有
    但他卻拍賣它們--他還為此辦了一場空前成功的展覽會
    買家為之瘋狂,評論者稱道不已,而伊森的照片也帥帥地登在《紐約時報》上
    突然間,連警察也想找他說話了,看來這個維克多.克拉克有段不足以外人道的過去
    而垂吊在穆勒藝廊裡的那些畫,與其說是藝術品,更像是謀殺案的證物...
    克拉克是個天才,還是一位兇手--或兩者皆是?
    沉浸在40年前冷酷的謀殺案調查裡,伊森將揭開一段與家族緊密相連,關於恥辱與死亡的神祕傳說!


    這本書我是在博客來每日優惠66折時買的
    其實剛出版時我就將它列在書單上,準備請媽咪幫我借
    可是等了好久,遲遲不見媽咪學校有購買此書
    剛好有一天逛到博客來在特惠,覺得是緣份就買了
    事先有上網查了一下各家觀看心得,大家對此書普遍評價頗高
    不禁更讓我期待這本書的內容!


    作者是傑西.凱勒曼(Jesse Kellerman,1978-),美國人
    出身文壇名門世家,父親強納森(Jonathan)與母親菲(Faye)都是美國知名的驚悚小說家(p.s:父親的小說系列有中譯,母親沒找到)
    兩人也分別是心理學博士與牙醫口腔醫學博士
    身為他們的長子,傑西就讀哈佛大學時主修心理學,後來又攻讀戲劇碩士
    他也以驚悚小說為切入點,於06年推出處女作《Sunstroke》,而本書是他第三本創作


    這本書光看到背後書摘就很吸引人
    什麼"畫中的五個小天使正好是40年前五個遇害男童的長相"
    聽起來就夠毛骨悚然的了
    不過看進去會發現,事實的真相往往是互相緊密結合與覆蓋


    書中的內容採用兩條線進行交錯
    一條是伊森.穆勒查案主線,另一條是穆勒家族崛起史(插曲)
    插曲雖然稱作是插曲,但其驚悚的程度不亞於主線
    我甚至花了很多的心力在看插曲(伊森那條太簡單易懂)
    這兩條若是缺少哪一方都不會好看
    插曲補足了偵探故事內容的薄弱;而偵探故事則補充了插曲描述的動機
    最後兩條線交會,成就了結局


    第一次接觸到這樣的手法,很特別也很有趣
    雖然偵探故事的內容很弱(比起正統推理小說真的差很多)
    可愛檢察官小珊的戲份我認為很不重要,可有可無,甚至最後兩人也沒有在一起(應該)
    我認為感情線這部分沒什麼發展,不過若是發展了,應該就挺老套的是吧(就會讓我想到丹布朗的小說)


    書裡因為主角設定的關係,有許多藝術相關知識,也諷刺著現代藝術市場與藝術

    " 對這種人來說,一幅畫不過是躋身菁英圈的昂貴門票,我始終感到萬分訝異,那些擁有財富和智慧的人--控制世界市場,經營大企業,擁有政客的耳力--在一幅畫面前,卻變成流口水的蠢蛋 "(70頁)


    " 我令那些畫成為我的作品,幻化出他始料未及的浩大,意義與價值,一如安迪.沃荷將湯廚公司的湯罐頭堆疊成巨大雕塑 "(113頁)


    至於天才畫家維克多.克拉克,好令人難過的角色
    因為他的遭遇與生活背景造就了他的後來的驚世畫作
    但書中也說了,他從小展現過人的繪畫天份
    所以就算他沒有遭遇過這些事情,相信在繪畫上也還是會有驚人的表現
    只不過不會這個瘋狂,這麼奇異


    唉我就是沒辦法抗拒這藝術歷史外加懸疑偵探解謎類型的題材
    不過跟"法蘭德斯棋盤"不同
    本書描述畫作驚人但卻沒有深入探討與表現(前者是寫得好像真的有那幅畫)
    結尾的餘韻我很喜歡!


    延伸閱讀:
    殺人藝術的背後真相:《殘酷天才》
    《殘酷天才》
    傑西.凱勒曼官網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0062
    博客來書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