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16 [演講]手機遊戲開發與銷售

這一次的演講,老師請到了他以前成功大學時教導的學生,現在是金石國際的老闆,而演講的主題很特別的是關於手機遊戲的銷售與開發過程介紹。
其實我本身對手機遊戲的認知比較狹窄,也沒有甚麼接觸,我原本以為只有真的要「下載來玩的遊戲」才算是手機遊戲,後來聽了講者詳細的介紹之後才算是有點正確的認知。


手機遊戲這個行業感覺在國內發展較不興盛,外國(日本、韓國、美國)好像比較紅,所以這一次難得聽到「老闆」出來現身說法,著實非常期待。


首先講者先為我們的基礎知識打底,他簡略的介紹了手機遊戲的類型,有三種:
1.簡訊互動文字遊戲
2.WAP網頁遊戲
3.內建或是下載的遊戲
其中簡訊互動的文字遊戲原來也算是一類,我以前都把它當成是行銷媒介(其實說穿了也是),經講者依分類介紹之後才知道原來手機遊戲的範圍也可以包括這一項目。


接著講者非常詳細的介紹了手機遊戲的開發過程,一般來說,一個手機遊戲的開發過程需要企畫+美術+程式+音樂音效的配合,估計總體時程為13週。
且手機遊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設計限制:1.容量(最重要) 2.畫面大小
因為手機遊戲不能像正常PC遊戲一樣甚麼都豁出去做,他們必須非常小心控管檔案大小,所以在美術設計時都是用支解再組合的方式去呈現。


而手機遊戲最大的障礙即在於偏高的傳輸費率,這也間接的阻隔了手機應用加值服務的發展。
現場做市調也顯示,很多人會因為要付費下載而卻步。我自己的心態是能夠接受某一種程度的價格,雖然我從來沒有下載過Applications,但其實大部分人一聽到收費這種事還是比較提不起興趣。
這裡我就想到一種行銷問題,而每一種問題可能都會配到某些行銷手法來解決。講者自己也提到,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對使用者的「鋪陳」,讓使用者開始產生依賴性,再開始收費。另一種方式為從拐彎抹角的地方收費。


最後,講者以過來人的身分跟我們分享未來求職創業的經驗談。整個過程中感覺他是個愛好遊戲,也很有自我堅持的人。看得出來他十分有才華,跟我們說明與講解的時候感覺得出他很熱情的告訴我們很多相關知識,真的很高興能聽這一場蠻特別的演講,學到了很多。雖然我對手機遊戲沒有特別大的需求,但我覺得這個產業的發展未來應該可以取代NDS吧?


關於講者,老師開頭介紹他原是念工業設計,後來接觸到網路之後,就一頭栽進去了。
其實這也是我原本想要問的地方,因為我想,學習工業設計的人對使用者體驗一定有很多的研究,而在上行銷這一門課時,常常都會聽到許多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所以我本來想要問講者,對於本身是工業設計背景的出身,而投入目前手機遊戲事業有甚麼助益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因為時間的因素,我就沒有問了,而且我每次都想好久覺得自己的問題蠻怪的,也就作罷。


延伸閱讀:
金石國際行動娛樂遊戲部落格


(read more...)

week15 [演講]出版業面對的數位衝擊

這次演講人請到的是如雷貫耳,未聞人來先觀其文的貓頭鷹出版社社長,老貓先生
其實我在大學時就已從邱炯友老師那裡聽過他的大名,知道他也是出版界的一號人物。


今天老貓要跟我們講的主題是我目前在上數位出版時常常討論的議題,傳統的出版業要如何因應數位時代的趨勢?我很期待他的演講能讓我有一些答案,或是以實際出版上的角度來探討他們的轉變與看法,畢竟學術界的討論與現實的業界應該都會有些不同。


一開始老貓就用阿凡達電影中的潘朵拉星球作為引子,描述了人類與潘朵拉星人之間的轉換,就好像傳統出版業與數位科技衝擊下的轉型出版業。
他提到,一個穩定的出版社定義是每年要固定出版4種(本)書以上,這樣才顯示的出誠意,而這樣的數字我們聽起來好像覺得不會很多,但其實很多出版社都只是曇花一現,出版了一兩本書之後就關門大吉了。
新書的出版量在數據調查中顯示,於2005-2006年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連年下降,其中的原因我想包括很多,只不過老貓並沒有跟我們細細說明。


接著他用一連串的問題導向型式開始了演講,首先,「出版史3000年演進的中,消滅的是甚麼?沒有消滅的是甚麼?」據他的說法他認為消滅的是載體,永恆不變的是內容。
接續著這個主軸,提到了工具的轉換是否影響到了使用蔗的功能需求?例如紙本英漢字典vs.電子辭典
其實使用者想要找資料的需求沒有變,只是用另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去滿足了。


現在Google跟Yahoo!的線上字典被大家廣泛的使用,那他們也算是出版社嗎?出版社要視他們為競爭對手嗎?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我都想到圖書館的例子,「Google books是圖書館的敵人嗎?」之類的。我的大學老師就說了,有這樣的心態是錯誤的,不能用取代的心去想這種問題,而是如果對方比你強大,跟他合作就好了!
出版社的情況也是一樣,發展出「合作」的關係就能夠生存下來,如同之前Yahoo!資深經理李全興先生的演講中提到「你活我活」將取代「你死我活」。


最後講者的總結是,出版社面臨時代的演進,必須要「重新定義自己」。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但卻有點空泛的一句話,因為老貓並沒有說明「如何重新定義」。總之聽完這場演講,發現結束了才是演講的開始,很多問題必須要提出來討論才會得到結果,可惜我在當下實在無法理出雜亂的思緒,只震驚了一下,「嗄,結束了嗎?」這種念頭充滿我心。
直到整理完演講心得才發現想問的問題還蠻多的,例如上面有寫到,出版量在2006年後急遽下降的原因是甚麼?還有大學出版社對於數位化的衝擊與業界出版社有甚麼不同?
即使如此,還是聽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搭配我這學期正在修的數位出版課程,更有相得益彰的感受。


延伸閱讀:
老貓的blog:「內容推進實驗室」



(read more...)

week14 [演講]老東西,心感動:故宮數位行銷經驗談

今天很榮幸的能夠請到故宮資深經理郭振武先生來演講,說到故宮的行銷真的十分厲害,身為國家級的博物院,代表的是一種國家品牌與文化品牌,而他們在數位時代中,也運用了很多的技術將作品一一數位化,產生了他們數位典藏的價值核心「圖像資料庫」。


一開始講者就十分直接的問大家最近有沒有去逛故宮?
我才突然想起已有好一陣子沒有去故宮看展覽了,而且我也沒有注意5/18是博物館日,那天參觀不用錢耶!下次得把握這個機會去故宮!


故宮的三個鎮館之寶,不可不知統稱為火鍋的白菜(翠玉白菜)、東坡肉(肉形石)及鍋子(毛公鼎)。
但其實故宮目前的品牌形象行銷的如此成功,絕不是只有靠這三寶的力量。
郭振武先生提到,故宮的創新價值為:數位故宮(典藏、標準化)→創意行銷→創意設計基地
能成為他們後續數位應用的圖像資料庫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他們的品牌元素。
而且郭振武先生在講解數位典藏的時候還特別跟我們分享一個小技巧,就是要先「數位打樣」,這樣才可以降低失真率(通常30%會失真)


接著提到了故宮U計劃,運用了在圖書館界火了很久的RFID與無線網路技術,他們目前規劃RFID將用在文物底片庫、出版品文庫與基金商品,除此之外未來也將大規模的運用在院內的商店中。聽到這裡我十分的興奮與期待,RFID用在博物館讓我很想實際的去用看看(當然是只能用商店的吧)。


之後郭振武先生也不負眾望的給我們欣賞了很多故宮拍的形象宣傳短片,其實我在大學時以都有幸的欣賞過,尤其十分火紅的「國寶總動員」更是看了三次,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故宮在形象短片傳達出那種古董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有別於西方藝術的輝煌宏偉,中國藝術的含蓄與精緻透過影片清雅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順帶一提,有看過「國寶總動員」的都知道,影片結尾跑字幕的地方還有一大段精心特製的「NG」鏡頭喔,下次如果有機會再欣賞,千萬不要錯過了喔!


故宮的行銷成果有目共睹,除了因為身為國家級單位所以較有預算去執行之外,其背後的創意頭腦也十分厲害,而且故宮的行銷不只有老掉牙的紀念品商店,還跨足了電影、廣告、美食等,未來故宮還有什麼創意行銷讓我十分期待。
而老師問到故宮是否有意踏入SNS,郭振武先生非常明確的說不要,其實我個人也覺得這種國家級品牌形象的代表,千萬不要走進SNS,因為我認為那種「應該要具備的權威」會因為踏入群眾對話與討論的過程中消失。所以並不是因為這個時代所趨大家都要投入SNS,還是要先評估自己的品牌與內容適不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p.s:上網搜尋「故宮三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家說的「故宮三寶」都不太一樣喔!哪一個才是對的呢?結論不會是,故宮每個都是寶....


(read more...)

week13 [演講]數位內容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

原本的演講題目是英文「Identify research ar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digital content」,只是標題部分寫一大串不太好看,於是選擇中文翻譯的標題。
講者邀請到的是美國密蘇里大學圖書資訊學教授的陳信良教授(SLIS, Indiana University),他的演講方式很特別,會一直問我們問題,希望透過互動思考來達到學習目的。


這次的演講用的是學界的角度來探討數位內容,所以很明顯的一定會牽扯到數位典藏。相較於之前講者多以實務工作經驗分享,這次的內容較偏向研究型態。


發展數位內容要注意的特點為:
1.察覺並知道內容(讓人了解在這裡會得到甚麼東西,例如第一次去百貨東司會看floor map)
2.創造、設計內容(在這當中就要保護智慧財產權)
3.取用、發現內容(這就是圖書館與搜尋引擎的工作)
4.共享、分享內容
5.管理與保存(載體的變遷、格式不一致)


除此之外,發展數位內容還需要先定義其相關成員(stakehlolders)與目標,所謂相關人員可能牽扯很多人,例如:最上游的設計師、工程師,再來到行銷人員、贊助者、下游的使用對象、管理者,最後還有法律人員等等。
由此可知,一個數位內容的產生,在整個流程中參與的人力是如此龐大,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數位學習教材、數位典藏也都是經過這些步驟而產生的,不過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常被人詬病,也容易有問題的即是智慧財產權問題,所以陳信良老師在跟我們討論stakehlolders時特別提到法律人員。


使用者在享受這些數位內容時,可能會在意的是:
1.human natural interface(例如:floor map, web map)
2.real time(例如:download檔會有時間提示)
3.dinamic created content
4.互通率
5.內容保護
6.content-drive services
7.互動性
以上這些因素都會互相影響,使用者的體驗也會有所不同。


最後,陳信良老師提到,從事數位內容行銷工作,首要考量為評估什麼樣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是合適的,要怎麼收錢?要不要收錢?如何跟別人合作?
我想最常見的就是目前很多報社面臨這種問題,電子報應該是收費的嗎?
這場演講收穫良多,比較起之前幾場多是業界人士發聲,這一次是用學界的角度看待數位內容行銷,感覺很不一樣!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