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16 [演講]手機遊戲開發與銷售

這一次的演講,老師請到了他以前成功大學時教導的學生,現在是金石國際的老闆,而演講的主題很特別的是關於手機遊戲的銷售與開發過程介紹。
其實我本身對手機遊戲的認知比較狹窄,也沒有甚麼接觸,我原本以為只有真的要「下載來玩的遊戲」才算是手機遊戲,後來聽了講者詳細的介紹之後才算是有點正確的認知。


手機遊戲這個行業感覺在國內發展較不興盛,外國(日本、韓國、美國)好像比較紅,所以這一次難得聽到「老闆」出來現身說法,著實非常期待。


首先講者先為我們的基礎知識打底,他簡略的介紹了手機遊戲的類型,有三種:
1.簡訊互動文字遊戲
2.WAP網頁遊戲
3.內建或是下載的遊戲
其中簡訊互動的文字遊戲原來也算是一類,我以前都把它當成是行銷媒介(其實說穿了也是),經講者依分類介紹之後才知道原來手機遊戲的範圍也可以包括這一項目。


接著講者非常詳細的介紹了手機遊戲的開發過程,一般來說,一個手機遊戲的開發過程需要企畫+美術+程式+音樂音效的配合,估計總體時程為13週。
且手機遊戲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設計限制:1.容量(最重要) 2.畫面大小
因為手機遊戲不能像正常PC遊戲一樣甚麼都豁出去做,他們必須非常小心控管檔案大小,所以在美術設計時都是用支解再組合的方式去呈現。


而手機遊戲最大的障礙即在於偏高的傳輸費率,這也間接的阻隔了手機應用加值服務的發展。
現場做市調也顯示,很多人會因為要付費下載而卻步。我自己的心態是能夠接受某一種程度的價格,雖然我從來沒有下載過Applications,但其實大部分人一聽到收費這種事還是比較提不起興趣。
這裡我就想到一種行銷問題,而每一種問題可能都會配到某些行銷手法來解決。講者自己也提到,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對使用者的「鋪陳」,讓使用者開始產生依賴性,再開始收費。另一種方式為從拐彎抹角的地方收費。


最後,講者以過來人的身分跟我們分享未來求職創業的經驗談。整個過程中感覺他是個愛好遊戲,也很有自我堅持的人。看得出來他十分有才華,跟我們說明與講解的時候感覺得出他很熱情的告訴我們很多相關知識,真的很高興能聽這一場蠻特別的演講,學到了很多。雖然我對手機遊戲沒有特別大的需求,但我覺得這個產業的發展未來應該可以取代NDS吧?


關於講者,老師開頭介紹他原是念工業設計,後來接觸到網路之後,就一頭栽進去了。
其實這也是我原本想要問的地方,因為我想,學習工業設計的人對使用者體驗一定有很多的研究,而在上行銷這一門課時,常常都會聽到許多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所以我本來想要問講者,對於本身是工業設計背景的出身,而投入目前手機遊戲事業有甚麼助益或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不過因為時間的因素,我就沒有問了,而且我每次都想好久覺得自己的問題蠻怪的,也就作罷。


延伸閱讀:
金石國際行動娛樂遊戲部落格


(read more...)

week15 [演講]出版業面對的數位衝擊

這次演講人請到的是如雷貫耳,未聞人來先觀其文的貓頭鷹出版社社長,老貓先生
其實我在大學時就已從邱炯友老師那裡聽過他的大名,知道他也是出版界的一號人物。


今天老貓要跟我們講的主題是我目前在上數位出版時常常討論的議題,傳統的出版業要如何因應數位時代的趨勢?我很期待他的演講能讓我有一些答案,或是以實際出版上的角度來探討他們的轉變與看法,畢竟學術界的討論與現實的業界應該都會有些不同。


一開始老貓就用阿凡達電影中的潘朵拉星球作為引子,描述了人類與潘朵拉星人之間的轉換,就好像傳統出版業與數位科技衝擊下的轉型出版業。
他提到,一個穩定的出版社定義是每年要固定出版4種(本)書以上,這樣才顯示的出誠意,而這樣的數字我們聽起來好像覺得不會很多,但其實很多出版社都只是曇花一現,出版了一兩本書之後就關門大吉了。
新書的出版量在數據調查中顯示,於2005-2006年達到最高峰,之後就連年下降,其中的原因我想包括很多,只不過老貓並沒有跟我們細細說明。


接著他用一連串的問題導向型式開始了演講,首先,「出版史3000年演進的中,消滅的是甚麼?沒有消滅的是甚麼?」據他的說法他認為消滅的是載體,永恆不變的是內容。
接續著這個主軸,提到了工具的轉換是否影響到了使用蔗的功能需求?例如紙本英漢字典vs.電子辭典
其實使用者想要找資料的需求沒有變,只是用另一種更有效的方式去滿足了。


現在Google跟Yahoo!的線上字典被大家廣泛的使用,那他們也算是出版社嗎?出版社要視他們為競爭對手嗎?
每次看到這種問題我都想到圖書館的例子,「Google books是圖書館的敵人嗎?」之類的。我的大學老師就說了,有這樣的心態是錯誤的,不能用取代的心去想這種問題,而是如果對方比你強大,跟他合作就好了!
出版社的情況也是一樣,發展出「合作」的關係就能夠生存下來,如同之前Yahoo!資深經理李全興先生的演講中提到「你活我活」將取代「你死我活」。


最後講者的總結是,出版社面臨時代的演進,必須要「重新定義自己」。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但卻有點空泛的一句話,因為老貓並沒有說明「如何重新定義」。總之聽完這場演講,發現結束了才是演講的開始,很多問題必須要提出來討論才會得到結果,可惜我在當下實在無法理出雜亂的思緒,只震驚了一下,「嗄,結束了嗎?」這種念頭充滿我心。
直到整理完演講心得才發現想問的問題還蠻多的,例如上面有寫到,出版量在2006年後急遽下降的原因是甚麼?還有大學出版社對於數位化的衝擊與業界出版社有甚麼不同?
即使如此,還是聽到了很多不同的想法,搭配我這學期正在修的數位出版課程,更有相得益彰的感受。


延伸閱讀:
老貓的blog:「內容推進實驗室」



(read more...)

week14 [演講]老東西,心感動:故宮數位行銷經驗談

今天很榮幸的能夠請到故宮資深經理郭振武先生來演講,說到故宮的行銷真的十分厲害,身為國家級的博物院,代表的是一種國家品牌與文化品牌,而他們在數位時代中,也運用了很多的技術將作品一一數位化,產生了他們數位典藏的價值核心「圖像資料庫」。


一開始講者就十分直接的問大家最近有沒有去逛故宮?
我才突然想起已有好一陣子沒有去故宮看展覽了,而且我也沒有注意5/18是博物館日,那天參觀不用錢耶!下次得把握這個機會去故宮!


故宮的三個鎮館之寶,不可不知統稱為火鍋的白菜(翠玉白菜)、東坡肉(肉形石)及鍋子(毛公鼎)。
但其實故宮目前的品牌形象行銷的如此成功,絕不是只有靠這三寶的力量。
郭振武先生提到,故宮的創新價值為:數位故宮(典藏、標準化)→創意行銷→創意設計基地
能成為他們後續數位應用的圖像資料庫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他們的品牌元素。
而且郭振武先生在講解數位典藏的時候還特別跟我們分享一個小技巧,就是要先「數位打樣」,這樣才可以降低失真率(通常30%會失真)


接著提到了故宮U計劃,運用了在圖書館界火了很久的RFID與無線網路技術,他們目前規劃RFID將用在文物底片庫、出版品文庫與基金商品,除此之外未來也將大規模的運用在院內的商店中。聽到這裡我十分的興奮與期待,RFID用在博物館讓我很想實際的去用看看(當然是只能用商店的吧)。


之後郭振武先生也不負眾望的給我們欣賞了很多故宮拍的形象宣傳短片,其實我在大學時以都有幸的欣賞過,尤其十分火紅的「國寶總動員」更是看了三次,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故宮在形象短片傳達出那種古董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有別於西方藝術的輝煌宏偉,中國藝術的含蓄與精緻透過影片清雅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順帶一提,有看過「國寶總動員」的都知道,影片結尾跑字幕的地方還有一大段精心特製的「NG」鏡頭喔,下次如果有機會再欣賞,千萬不要錯過了喔!


故宮的行銷成果有目共睹,除了因為身為國家級單位所以較有預算去執行之外,其背後的創意頭腦也十分厲害,而且故宮的行銷不只有老掉牙的紀念品商店,還跨足了電影、廣告、美食等,未來故宮還有什麼創意行銷讓我十分期待。
而老師問到故宮是否有意踏入SNS,郭振武先生非常明確的說不要,其實我個人也覺得這種國家級品牌形象的代表,千萬不要走進SNS,因為我認為那種「應該要具備的權威」會因為踏入群眾對話與討論的過程中消失。所以並不是因為這個時代所趨大家都要投入SNS,還是要先評估自己的品牌與內容適不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p.s:上網搜尋「故宮三寶」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家說的「故宮三寶」都不太一樣喔!哪一個才是對的呢?結論不會是,故宮每個都是寶....


(read more...)

week13 [演講]數位內容研究領域與研究方法

原本的演講題目是英文「Identify research ar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digital content」,只是標題部分寫一大串不太好看,於是選擇中文翻譯的標題。
講者邀請到的是美國密蘇里大學圖書資訊學教授的陳信良教授(SLIS, Indiana University),他的演講方式很特別,會一直問我們問題,希望透過互動思考來達到學習目的。


這次的演講用的是學界的角度來探討數位內容,所以很明顯的一定會牽扯到數位典藏。相較於之前講者多以實務工作經驗分享,這次的內容較偏向研究型態。


發展數位內容要注意的特點為:
1.察覺並知道內容(讓人了解在這裡會得到甚麼東西,例如第一次去百貨東司會看floor map)
2.創造、設計內容(在這當中就要保護智慧財產權)
3.取用、發現內容(這就是圖書館與搜尋引擎的工作)
4.共享、分享內容
5.管理與保存(載體的變遷、格式不一致)


除此之外,發展數位內容還需要先定義其相關成員(stakehlolders)與目標,所謂相關人員可能牽扯很多人,例如:最上游的設計師、工程師,再來到行銷人員、贊助者、下游的使用對象、管理者,最後還有法律人員等等。
由此可知,一個數位內容的產生,在整個流程中參與的人力是如此龐大,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數位學習教材、數位典藏也都是經過這些步驟而產生的,不過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最常被人詬病,也容易有問題的即是智慧財產權問題,所以陳信良老師在跟我們討論stakehlolders時特別提到法律人員。


使用者在享受這些數位內容時,可能會在意的是:
1.human natural interface(例如:floor map, web map)
2.real time(例如:download檔會有時間提示)
3.dinamic created content
4.互通率
5.內容保護
6.content-drive services
7.互動性
以上這些因素都會互相影響,使用者的體驗也會有所不同。


最後,陳信良老師提到,從事數位內容行銷工作,首要考量為評估什麼樣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是合適的,要怎麼收錢?要不要收錢?如何跟別人合作?
我想最常見的就是目前很多報社面臨這種問題,電子報應該是收費的嗎?
這場演講收穫良多,比較起之前幾場多是業界人士發聲,這一次是用學界的角度看待數位內容行銷,感覺很不一樣!


(read more...)

week12 [演講]顛覆傳統行銷經驗 in 2010

這一個禮拜請到的講者是我錯過的知世網路行銷經理周允玉小姐,
知世網路是一家十分有名的數位媒體行銷公司,周允玉小姐在演講的時候也提到了很多他們公司接的case當作案例,所以今天講者要從一個企業的角度來為我們介紹目前當紅的社群行銷。
原本的演說名稱是「顛覆傳統行銷經驗 in 2010: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數位行銷」,由於版面長度因素,所以把附標題拿掉,特別在此補充說明。


講者一開始先跟我們說,現在的網路社群變動速度實在太快,她上禮拜才準備好的投影片,這禮拜又變了。充分的反映出web2.0是個以人為本,不斷改進的網路新環境。
而社群,其實是網路的本質,無法抵擋這種浪潮發生,是因為網路本身就承載著超越時間、空間的連接關係。


目前的市場行銷策略應該是採取「listening first,sale second」的步驟,不能像傳統的銷售模式一樣,把顧客當傻子強迫推銷。
常常聽到老師與講者說到,要傾聽顧客的想法,要真正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這些內容與思考模式都是現在最當紅的。數位行銷模式內容也配合了這些概念,加入了網路的原素,進化成:Media(connected)+Always on(frequence)+Many 2 Many(expanded)


開始使用社群行銷前要先思考的重點是:「你要透過這個平台完成什麼事?要傳達什麼?」
講者極力的勸告我們,如果沒有深思熟慮與規劃,千萬不要一腳就踏進社群行銷,因為進去容易出去難啊。
進行的步驟為:
step1了解平台與其特性
step2了解你得目的
step3定義策略、工具與行銷方式


對企業而言,就是把消費者當友誼來經營:
1.要創造共同的生活記事
2.影響>控制(最有利的影響來自客觀的言論)
3.培養、找出有力的社群領袖(登高一呼)
4.回饋本質檢視(你本身到底有沒有內容?)


踏入了社群行銷之後,網路的言論一輩子都會跟著你,所以要開心胸好好看待客戶的抱怨,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抱怨是真的,那你還要感謝他免費幫你找出問題呢!
我之前看的一本書《Google會怎麼做?》也是提到很多這種利用社群力量的觀念,甚至作者還說他能出版這本書也都是社群力量的幫助(他將文章發表在blog上,每天有好幾千位網友給主意)。
所以這種力量若是好好使用與經營,一定會有很大的助益。


今天這場演講聽到了業界實際在執行社群行銷時遇到的情況與成果,感覺獲益良多,美式行銷總是讓國內行銷人欽佩,有別於日式的「小貼心,小感動」,美式行銷手美走的是誇張與聳動。兩者都有可取之處,但不能忘記行銷只是宣傳的手法,本身的內容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
《Google會怎麼做?》



(read more...)

week11 [演講]口碑行銷:透過社群媒體經營口碑

這次演講邀請的是Yahoo!資深行銷經理李全興先生來演講,目前他負責的部分是無名小站及Yahoo!部落格,之前則是負責Yahoo!拍賣,看來今天一定能夠分享我們許多實務上的經驗。


講者提到,以往影響力掌握在媒體手上;現在影響力來自社群。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很多記者的資訊來源都來自網路上的網民,目前也提到「全民皆記者」這個概念
最快速得到消息已經不是記者媒體了,更甚者很多網民的資訊直接會被記者媒體引用,
也就是所謂「資訊的掌握度」在全民手上。


這跟web2.0時代來臨有很大的關係,社群的發展讓人人皆可在網路上彼此聯繫、交流,發表自己的想法,串連意見。
所以,如何成功的經營社群,運用社群的力量是目前一個很重要的行銷課題。
講者將經營社群的人分成六個特性,你為什麼會使用社群?
分別表達出來的特徵為:表現、分享、創作、互動、溝通、在乎人氣
其實我覺得,當你只要把日記心得放在網路上,其實已經有某種程度上希望有人會看,這種心態應該是這個世代一種特色吧,網路素人被炒得越來越多,相信只要有才華總有遇見伯樂的一天,「爆紅」成了每天都會聽到的詞彙,這個時候就不得不覺得web2.0的力量很恐怖。


而社群有三種關係模式:
1.集合體模式:例如有共同興趣的人、某品牌的愛好者
2.網狀體社群:例如人脈網絡(Facebook是個明顯的例子)
3.輪幅體社群:例如名人的粉絲

之後利用社群來行銷,需注意其行銷4T:
1.Topic-品牌定位/產品與服務
2.Talker-網路人氣/人脈經營
3.Tools-社群平台(blog+微網誌+SNS平台)
4.Taking Part-積極互動+主動出擊


接著講者跟我們分享了需多案例,如7-11(眾所皆知統一集團對行銷這一方面可說是能手)
目前還是多會利用既有的互動式平台,如blog,就是要增加顧客的信任度,讓顧客了解你,才會選擇你。
而blog的調性也分了5種類型:諮詢型、專家型、橋樑型、觀測站型、交誼廳型。
首先要先定義你的blog主要型態,但不必受限於單一調性,可以適當的分配比例,才不會略顯單調。


最後講者說了我很贊同一個理念:新舊思維的交替「你活我活」取代了「你死我活」
除了行銷者本身自己要有認知之外,如何說服報持舊有觀念的在上位者,也是一門課題。
今天的演講非常精彩,除了學到很多業界的觀念之外,如何實際操作也受益良多。
講者也提到,「傾聽與溝通」是與客戶互動最重要的方法。

(read more...)

week10 [演講]服務體驗工程使用者洞察研究

今天很高興聽到資策會創新服務應用研究所的黃宣龍先生為我們演講,
聽了他的演講,我彷彿又感受到上學期高醫心理系的教授蔡志浩老師的影子,
尤其蔡志浩老師演講的主題是「認知與設計」,跟今天的題目非常相似。
所以整場演講聽下來,兩人有一樣的地方,黃宣龍先生也有講解的更深入的地方。


服務體驗工程(Service Experience Engineering,SEE)我想可能是工業設計類的系所會開設的課程之一。企業會希望「透過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生活,發掘產品與服務的需求」,這也是行銷企劃的切入點,行銷就是要貼近使用者,發現使用著的需求,並進一步跟他們「交朋友」。


黃宣龍先生一開始就說了,他問:「顧客的需求是思考出來的嗎?」
i don't think so
沒有實際去觀察、體會,是無法真正達到發現需求的目標。
今天演講中的關鍵字就是「觀察」,整個操作的過程都是需要透過觀察得知結果。
而我們身處專業領域久了之後,思考模式已與常人不同,這時就產生了「同理心斷層」(Empathy Gap),例如許多系統被使用者抱怨很難使用,但工程師卻不以為然,這就是兩者之間有了認知上的斷層與差異。


在進行使用者洞察之前,需要先了解使用者為什麼常會說不清自己的需求,而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當局者迷- 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
2.妥協的使用者- 常常就會覺得算了
3.使用者會自己找替代方案- 會自己發現怎麼解決遇到的問題
4.這個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使用者」- 他根本不會使用這個產品

反之開發者聽不懂需求的情況也可能發生,有以下2種原因:
1.同理心斷層
2.互動方式錯誤
與其問使用者有什麼需求,不如觀察使用者怎麼使用這些東西,也就是從現象發現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包含情境、使用情況。


而使用者洞察的要點有以下5個:
1.找到正確的使用者
2.著重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
3.聽其言,觀其行
4.掌握脈絡的力量(情境脈絡)
5.除了理性分析,還要感性體會
在觀察的過程中,館查者本身會經過實際的考察而產生變化,因為你真的親自去參與了。


最後,黃宣龍先生提到了使用者洞察的方法與工具
1.訪談(Interview):脈絡沉浸→ show me→ 打破砂鍋(要用how,when來問問題)。
2.影片觀察法:如,賣場研究法(Envirosell)-實體/log檔-虛擬。
3.日記法(A day in the life):例如NOKIA的Jan Chipchase做過的實驗-"everything i touch, take a photo"。
4.行為考古(Behavior Archeology):透過使用者留下來的物品去推論他們之前做了甚麼事。
5.媒體掃描(Media Sweep):快速瀏覽標語及訊息,其背後都會有原因。
6.隨身物研究(Personal inventory & wallet mapping)
7.同理心工具(Empathy tools):透過模擬工具或其他身外的工具來了解特定人的需求,如孕婦或小孩。


這場演講收穫良多,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是:就像送禮物一樣,你了解使用者嗎?你是否送的就是那種安全行的禮物?
了解和觀察使用者的需求,這整個過程都要非常的花心思,我想細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發現了問題,然後去解決,比平白設計一個新東西更讓人容易接受,觀察者要隨時保持好奇的眼光去發掘問題。
這些信念是目前的創意者可以隨時keep in mind的東西!


(read more...)

week7 [演講]SEO Sharing

這次老師突然找了以前的Anadem學姐來演講
主題是有關SEO的知識與實例分享
開始前就很期待學姐的演講,因為光上課好像無法明確的了解SEO是怎麼執行的
常常就只會聽到:「恩,我們要做好SEO」,但到底是怎麼做的?詳細的步驟是如何?這些都是我很想知道的問題。


學姊說到,SEO關心"on-page"及"off-page"
哇,一開始就說明了很專業的名詞,所謂"on-page"說的是自己的網頁如何被連結,而"off-page"就是外面的page連進來,術語是"結交朋友"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讓搜尋引擎抓/爬/撈的到
但spam是不好的,不要這樣子做,don't spam!


要讓搜尋引擎抓的到東西就需注意首頁不要是花俏的Flash或圖片,雖然視覺上看起來很棒,但如果系統搜尋不到也就沒有意義了,這是要注意的地方,很多fancy的設計者可能會忽略這一點,常常整個網頁用java寫的超酷的。
而讓網頁能夠被爬到可以注意以下幾個小點:
1.URL結構
2.Robots.txt(一開始設定你想要被哪些網站爬到或不要被哪些網站爬到的檔)
3.Page Size
4.Flash動態網頁、圖片


網頁在剛開始規劃的時候就要將SEO的要點考慮進去,學姐也說明了how to do SEO:
1.keywords research(顧客填keywords需求單)
2.design(改文案、改code、放keywords)+development(觀察&微調)
3.跑報表
4.外部連結的建立(marketing)
而一般包SEO的團隊化會分為四個部門:keywords research、copy editor(幫你修正內容)、technical(幫你修正網頁程式碼)及reporting(每天觀察結果並記錄)。


優秀的SEO不可能短時間就看到成效,但是台灣市場就是有"要馬上見效"的心態,
導致很多SEO並不是從體質開始調起,而是從off-page下手
所以SEO的手段有分為黑帽及白帽,黑帽就是投機取巧的po link;白帽即為正統慢慢調體質。
學姐說,想要在台灣市場生存下去,只有另闢一條"灰帽"路線了。


這次演講讓我學到很多知識,也了解了一點市場生態。
學姐分享的一句話我很喜歡:「what's good for user, good for search engine too!」
當使用者找到有用的資訊,對搜尋引擎來說也就成功了一次,所以google才會都是這麼bata的設計,讓使用者自己告訴系統"這是不是我要的資料",這樣系統才會更聰明。



(read more...)

week5 [參觀]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果展

第一次去參觀這種成果展,一般我們都是會去特定的一個機構看他們自己的數位典藏計畫成果,而不是像這個展一樣用多元形式呈現所有的成品。
不過這樣也好,方便我一次就知道所有有執行此計畫的單位他們各自的成果如何,也讓我很快速的可以比較高低。雖然這種學習性質的資源不要用利益或商業化的角度來看他,但我在參觀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心裡想「這個好棒喔」,或是「這個好無趣喔」。


去看展之前,本來還想說會不會有一堆人去參觀(至少有修這門課的人),結果到了現場發現超級空的,也沒有人員介紹,我們就自己晃進去,東看看西看看,我覺得每個成果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像有些重互動;有些重設計;有些重內容;有些重技術。


我對於在入口處介紹的「AAT-Taiwan」有著熟悉感,因為上學期資訊組織做期末報告的時候,透過學習VRA而使用過這個典藏系統,我認為他介面設計十分有藝術氣息,大家可以去試用看看!


接下來我覺得很不錯的是「典藏,數位,台灣!」這個成果,裡面用卡通動漫畫的方式介紹原住民的知識及天地宮,我想這比較像是給高中以下的學生學習用的,透過闖關遊戲來學習知識可能小孩子會很喜歡!
而且這個攤位還可以免費取閱非常厚的一本漫畫,真是不計成本啊!除了印製精美之外,內容也很豐富。
我在這本有點"看完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漫畫之下,看到了台灣動漫產業明明充滿人才,卻一直沒有衝出一片天,實在很可惜。


而「台灣多樣性知識網」,是我很喜歡的首頁動畫設計,我喜歡他將蘭花、飛魚與歷史結合再一起的圖樣,感覺好幽美,是我在這次參展中最喜歡的其中一個成果品。

台灣多樣性知識網首頁圖



還有很特別的數位典藏行銷卡通,透過一隻熊、青蛙與梅花鹿組合成一個充滿回憶的故事,內容可愛又溫馨,讓我印象也很深刻。無此之外也不得不提台大博物館的3D地圖,做得很精緻,我玩了好久。


不過有些展出作品只用ppt或影片形式呈現,而且我還發現有些網頁連結失效,這些都是可以再改進的部分。
事前聽老師說有很多紀念品可以拿,我們還特地帶了一個袋子去裝,很多紀念品都印製得很精美,除了那本超厚實漫畫集之外,還有很多名信片的設計很可愛。


以下是參訪照片

我比較喜歡那花勝過於那衣服...


壞掉的連結



請櫃台小姐幫我們拍張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