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的課程請到了台大的黃慕萱教授來演講
主要是跟我們介紹及分享科學計量學研究(Scientometrics)。
圖資界一直有一門書目計量學(Biliometrics)的研究,應該用資訊計量學(Informatrics)來取代,範圍會比較廣。但這些也都只是名稱的問題。
老師分享了一些目前他手上的評比研究,其中最引起大家共鳴的是「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其實世界大學的評比最早是由上海交大開始進行。這說明了地球村的觀念,大家不再只是國內的競爭,而是將目光放眼世界。
上海交大於2003年做了一個「世界大學學術評比」,而泰晤士報則於2005年開始做了「世界大學評比」,不過依結果可明顯的看出,泰晤士報所做的評比顯然非常有人為因素影響。
這兩者的評比皆有其偏重方向,上海交大偏重數據統計;而泰晤士報則重同儕審查。
老師的「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重視短期指標、citation還有考量規模,而且依學科分6大類評比,還利用了h指數(h index)。
本來一邊聽老師說一邊搞不太懂h指數的我,回家查了定義及詢問老師終於瞭解了。只能說計量學這一個領域是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以前大學時也沒有上過類似課程,所以有時都聽得一頭霧水,不過聽完整個演講之後覺得計量學也很有意思,但我想每天要對著龐大的資料及數據統計打轉,還是有點恐怖。雖然老師有提到其實最厲害的地方是權威控制,權威檔可是很值錢的,這又不禁佩服起圖資人的專業!
老師說,他認為排名是「Quick-and-dirty」的事情,其實真的是如此,雖然殘酷,但卻是一種帳面上的證據!我們能夠從排名,馬上了解與解讀各種資訊,但排名的背後卻可能有很多因素影響。
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把尺,大概都知道什麼學校會排名在哪些位置,而當評比結果與期待有落差的時候,就會有質疑的聲浪,就像泰晤士報所發表的結果一樣。
今天的演講,收穫很多,也接觸到之前從來沒接觸過的領域,學到了新東西。
我覺得,評鑑這一回事,真是門學問,搞的每個學校競爭激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