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次主題談到的是資訊組織
在聽這堂演講之前我有先去查過藍教授的資料,發現他擅長的領域範圍很有趣,上至古代先輩們歷史結晶的中國目錄學 ,下至目前科技化的資訊組織、Metadata ,可以說是非常連貫的系統架構,自古至今的資訊組織演變。
藍老師跟我們分享的內容是要我們跳脫出技術面,思索後設資料的理論、資訊組織的價值與另一面。
現在Metadata的標準何其多,很多都是應著各個機構的需求而被訂定出來,小蝶老師給我們看得課前閱讀也有提到。而訂定這些Metadata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原因與理論須要思索呢?
一開始老師舉了很多看似不相關的定理,例如經濟學的「李嘉圖恆等定理」Ricardian Equivalence Theorem)(但實則啟發了老師許多的思考:李嘉圖恆等定理對資訊組織或資訊檢索有無啟發作用呢?既然是恆等,所以如果館員多做一點,user是不是就可以少做一點?
我認為老師這次的演講每段投影片提到的幾段引文都讓我十分有共鳴
為什麼需要理論?老師引用了Norman Blaikie的一段話: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provides a way of looking at the social world....can be described and explained.因為理論幫助我們know why,not just know how,讓我們能認識它解釋它,這又讓我想到第一堂課時小蝶老師說LIS這個領域的理論不足,所以若是有足夠深根的理論,就不會只有依實務需求而發展應用面。
還引用了Jesse H. Shera的一段話:
A bibliography is a mechanical instrument of communication說明書目是一種被動式溝通,接受者想要用時才會去用,使用者有沒有用,館員根本不知道,這又讓我與老師之後提到的「共同知識」(Common Knowledge)有了聯想。館員以為使用者有這些知識,但其實沒有!就讓我想到為什麼我們的教育知識會跟實際的使用者有許多落差?就像上課同學提問的一樣,我們去書店買書的時候使用者往往會找不到自己要買書的正確分類,但店員卻很清楚,因為他們自己很明白是怎麼分的。結論就是:我們自己很懂,但他們不懂!
老師也提到Ranganathan早就提出了資訊組織的4個原則:
1.公正不帶任何色彩
2.簡約
3.符合讀者需求
4.地區變化特性(因地制宜)
還有Marcia J. Bates提出的普遍資訊檢索行為原則:
1.最小努力原則
2.以他人的資訊尋求為主
3.資訊行為受重要他人影響
乃至「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都非常值得省思。總覺得這堂課是大師級的對話,我們從這麼多學者提出的理論之中來反思,對於閱讀不夠廣不夠深的我來說,常常都是直接反應。這個禮拜的演講收穫良多,老師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理論與各種論點讓我們思考。
延伸閱讀:
《亂是一種新商機:數位行為改寫的消費習慣》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