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師是高醫大心理系,有了這專業背景的老師來演講,讓我在開講前就興奮、期待不已。
其實我對心理學一直有興趣,但這門學問不但要有專業的知識背景(需要接觸到醫學範圍),還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練習(觀察人群),所以真要想好好研究必先下足功夫。
蔡老師主要研究領域是認知心理學,與我們強調使用者互動、人機介面這一部分有很大的關聯。
我常覺得,圖書館OPAC、資料庫這麼難用一定是因為我們沒有了解使用者的搜尋習慣 ,
可是我們自己也是「使用者」阿,為什麼會與他們有這些認知差異呢?這話題好像又繞回到之前提到的「共同知識」裡,但這的確是目前一直都有的問題。
這次的演講十分流暢,感覺得出來蔡教授是個很常做大型演講的老師
簡報做得好棒喔、有點淡淡高橋流的影子在裡面,而且老師非常清楚他每一張簡報的內容,除此之外他簡報的內容時常更新,很多他舉的例子都是當下、當天所發生的事,更讓人覺得他對於演講的用心。
我覺得這場演講讓我體會到很多平常生活中的設計都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一切都要從「洞察」開始。
洞察是藉由觀察並配合適當的知識來分析心理,所謂「缺乏知識的觀察是盲目的;缺乏觀察的知識是空洞的」
認知心理學應用最明顯的就是工業設計了,老師提到,創新有全創新與漸進式解決問題的創新,我想到那些工業設計常得獎的作品都是注意到生活用品中的一些小缺失進而改善它,每次大家都會佩服設計者的創意,殊不知這就是「洞察」的發揮,因為設計者注意到了,所以他去改善,這麼簡單的一個想法就造成很有影響力的結果。
例如

「P'sof Cake蛋糕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所吳東治
就是一個我很喜歡的產品
第一次聽到這個設計真的是對這設計者佩服得五體投地阿,他一定也是受夠切蛋糕的麻煩了
別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而他注意到了,這就是一種創新!
所以我們在強調使用者行為的時候,是不是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小小的「創新」?
與其每次大幅度的更改介面設計,不如傾聽使用者的意見慢慢的做改善,成效一定比較大。
沒有人喜歡常常學習新的介面使用,蔡教授也提到人類的短期記憶容量是7+2,許多產品設計不良是因為使用者認為記憶負荷太大。圖書館的介面、資料庫又不是必要性的網頁,使用者還要記得怎麼去使用它還真是累人啊。
蔡教授的部落格裡有很多有趣的文章,一看之下發現有更多精采的內容 ,
像是「手機鈴聲心理學」、髮禁與心理的問題等等。
這場演講學到很多、也想到很多平常我們忽略掉的事情,改天也來觀察一下人群好了!
延伸閱讀:
Taiwan 2.0
蛋糕刀、鋼片筷 生活中找驚奇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