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請到的是淡江的賴玲玲老師
由於主題是資訊行為,在大學時期就因為修過玲玲老師的每一堂課而有許多基礎的認識,而資訊行為的研究也讓我對LIS這領域有了興趣。但老師們說到幾點讓我思索了一下:這個學門是許多企業應用的基本方法,那使用者行為研究到底研究導向還是企業導向的學門呢?等到使用者行為研究已經變成一種common sense之後,還需要去學習它嗎?
老師提到使用者行為研究的方法有四大類:
1.介入性與非介入性(Obtrusive and Unobtrusive)
2.量化與質化(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3.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4.民族誌(Ethnography)
老師清楚簡單的介紹了每一個研究方法,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去實做過這些攝影、問卷、面談、訪談日誌、實驗法、焦點團體等方法,所以只是知道如何執行,並不十分清楚執行時會遇到的困難(但應該不難想像),任何研究方法都有缺點,最重要的是要如何將缺點將到最小。其中老師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方法是:有聲式思考法(或譯:放聲思考法,think aloud),但因為這個方法與美國的社會性有極大差異,所以國內幾乎很少成功,我想很愛碎碎念的人是不是可以做到?
接著老師提到了民族誌這部分,民族誌又分成幾種型式:
1.傳統民族誌-為學術導向。
2.快速民族誌(rapid ethnography/business ethnography)-為產品導向。
3.網路民族誌(Netnography)-為一種進入網路世界的田野調查。
說到這個主題就不得不提我們之前大學時期上玲玲老師的課時,就有被老師assign網路民族誌的報告,所以我們曾經實際用過民族誌這個實驗法。
當時我們各組要選擇一個科學/科技的主題(或科目)進行民族誌訪查,除了要去該科目的課程實地旁聽記錄之外,還要加入許多與這個科目有關的國內外網路社群,並藉由這份作業學到了listerv這個社群媒介。
在這份報告之中,可以親身的去發現和我們文組這麼不相關領域的人所討論的議題、關注的事務、使用介面、討論的方法、使用率、教室設計、內容等等現象的差異,也因為透過這份作業,我們才知道「原來理工科的人是這樣子。」所以印象更為深刻,平常認為「他們是怎麼樣子?」都可以透過這樣的觀察去得到答案,我認為這就是使用者行為研究的魅力所在!一開始覺得這份作業很麻煩,但做完之後現在再回頭去看就會發現很有趣。
今天因為是母校的老師來演講,所以聽起來格外親切。而且使用者行為研究是可以激發創意性的領域,所以我們都要有顆探索的心,感覺很像偵探,要敏銳的去觀察任何事物。
我想,使用者行為研究最終在意的是:觀察到了某種現象,而其後進行改善與研發。果然很符合業界的目標!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