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演講題目的全名是:「A Review of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by temporal evolution」,因為礙於標題字數限制所以我擅自更改過,先在此特別補充說明。
而這堂課請到的演講者是淡大兼任教授的陳亞寧老師,因為我之前沒有選過陳亞寧老師的課 ,所以對他的演講是十分期待。
老師這此演講算是一個概括性的overview,首先從圖書館自動化的演進開始,再來講到數位典藏(IR)、不同機構與計畫的metadata應用,最後提到一點點web2.0與未來發展。
陳亞寧老師在演講的過程中,不時有提到本週weekly reading的內容,確實幫助我解惑不少。
還有在metadata這一個部份講解的特別仔細,雖然就像小蝶老師所說,我們大學四年之後,被問到「什麼是metadata?」好像也只會回應「data about data」。
metadata要描述三個層次,分別是內容、結構與關係,因為不同的機構會使用不同的metadata,很明顯的像是博物館界、檔案界與圖書館使用的就不一樣,而不統一用DC(Dublin Core)的原因是因為它太簡單了,無法完整的描述學術的脈絡,所以各機構就開始發展符合自己使用的metadata。
不同的數位典藏計畫要使用的metadata需要依據四項因子來決定:1.Domain 2.Data 3.Community 4.Function,其中影響最大的關鍵是Domain。
數位典藏算是一個基本的趨勢了,現在哪個機構沒有數位典藏好像就有點落伍的感覺,但問題是典藏了之後呢?下一步該怎麼做?不是把資料全部數位化丟上去就可以了,需要進行保存與維護,這時候Digital Preservation的議題就出現了。
最近我對Digital Preservation這個問題特別在意,因為上個禮拜家裡電腦無預警壞掉,所有存在電腦裡的資料一夕之間全部消失,這種心痛真不是普通可以說明的,我很後悔沒有適時的做保存與備份,多年的資料與心血就這樣付之一炬,經過這件事之後,我就特別小心翼翼的將僅剩的資料全部保存於各個不同的位置,感覺好像有點得了「害怕資料毀損症候群」,現在太依賴數位化就是會有這種下場,真的好可怕啊。
當然真正的Digital Preservation可絕不是單純的只是「另外存個備份」這麼簡單,陳亞寧老師說到,做這件事情所需要的背景十分複雜,要有數位典藏所有相關知識、IT架構的所有先備知識最後還要有檔案管理的知識才行。不過回歸到原點,就是要prevent permanent loss。
這堂演講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吸收了數位化與數位典藏的基本大觀,收穫良多。而且老師說,雖然現在我們看到有發展出很多套標準,但在眾多的metadata中選一個有興趣的來專研就可以了,不需要全部都研究,因為大致上基本的架構都會是差不多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